想不透

來宿霧到現在,我一直都認為教書是快樂的,因為我能夠努力把學生看不懂的教科書變成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可以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學生閱讀的技巧,讓他們可以提昇他們的中文能力,可以和學生開心上課、認真地準備教材成了我在這邊唯一一件開心的事了,因為我一個人來,也沒有什麼朋友可以說話聊天,假日的時候我也在處理我的講義、教材、活動。但如果連我認真備課、上課這點權力都要剝奪,我就不知道我留在這邊的意義了。

 

這裡兩個星期學校為了星期四的教師節活動很努力的準備,老師們跳舞、表演、唱歌,為了展現教師的另一面給學生看,我也加入了很多表演。除了老師集體走秀、跳舞之外,我還跟男老師們一起表演當地的歌曲舞蹈,我還帶了小二班、九年級上台表演,我覺得我已經進了我的全力了。

 

我本來就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只要別人有麻煩或是需要我的協助,我通常都會義不容辭的幫忙,不會拒絕。而這也是我認為我在學校教書的主要目的:我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但是這件事現在對我而言卻一點都不好,因為星期三當我去幫忙英文部老師貼海報的時候,主任回辦公室後用諷刺的口問對我說:「老師,你很熱心。都幫英文部的忙。」我實在不想加入他們想跟英文部對抗的這股戰潮,這裡是學校,不是社會,更不是戰場,老師要帶給學生正確的態度和信念,而不是個人偏見之下的主觀意念。對我而言幫忙實在沒有什麼不對,因為這是一個學校,裡面的每個學生、每個老師都對我很好,當他們每天都留在學校長時間的為學生準備活動、認真教書備課的時候,我就會燃起心中那股小小的火苗,因為我知道我這個新手老師,一定也要跟他們有一樣的熱情,為教育盡點綿薄之力。

 

學校如果需要打仗,那學生何必學校?如果你也對學生盡心盡力,那我怎麼可能不尊敬你。

 

這讓我想到之前的兩位中文老師,主任說他們很看不起他們,我想一想的確,就現在的情形,我可能也看不起他們。因為我沒有每天遲到卻又準時下班,我備課不是只在課本上寫上翻譯然後告訴學生,我上課不是只有請他們背課文、寫生詞和造句。相反的,我把教材簡化成學生的程度,設計活動去引起他們的動機,增加他們的理解。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是對的,因為這是我學的,好的、主流的教學方法。當然我知道,學生上我的課會很辛苦,因為他們的負擔一定會比以前都大,我不是只教你課本的三五個句子,而是一篇課文。課文才是教學的主體,當你可以把一篇課理解了,在學詞彙或句型都會非常容易。

 

但是我的「熱心助人」卻變成報復的工具?主任告知我只能用過去的教學方法,枯燥的造句、背課文、寫生詞。但我不知道這樣的上法對學生有什麼幫助,在我的講義裡,學生有直接的詞彙翻譯,我為什麼需要載客台一直用英文翻譯?翻譯只是一種輔助的方法,用圖片、實物、情境,都可以達到,為什麼一定只有翻譯?你說我的講義很難,學生聽不懂,你有真的看過我的講義嗎?你有問過用過我講義的學生的意見嗎?

 

我的學生都告訴我講義對他們幫助很大。有了講義,他們能夠更理解課文,有了講義,他們不見得要學國小課本裡面的課文,有了講義,他們能有更多的練習機會。如果我是個局外人,對教學不知所措,我可能還會選擇相信你的方法,但是對已經教過三年書的我來說,這樣的方法長期下來才是能夠滴水穿石,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方法。

 

昨天早上,我真的蒙生想回台灣的念頭,因為備課教書是我在宿霧唯一的開心泉源,剝奪了我唯一的快樂,其實也沒有留在這邊的意義。我很開心學生喜歡我的講義、喜歡我的教學,我也很喜歡他們因為我的幫助,所以有所成長。就像是考試前做在學校台階上讀我的講義的那種模樣,是我永遠無法忘懷的,那不只對老師是一種鼓勵,更讓我更是卯足了全力想幫助他們。

 

這樣的快樂是讓我可以一天上完五堂課,還可以神采奕奕的準備教材、設計活動、改作業、評分,晚上在去上家教的動力。我很開心孩子在我這邊長大了。

 

立成答應我以後不再課堂上隨便哭了,美麗答應我以後會認真當個乖寶寶,偉利可以在課堂上願意自己完成任務,而不是搖頭放棄了。這些成長看在眼裡都讓我覺得孩子們好棒,他們為了自己而更進步了,不是嗎?

 

我想我會繼續待下去,雖然我知道這是一條佈滿荊棘的道路,有時候我被刺傷,有時候我要小心堤防雙面人的惡人先告狀,但是我還是會繼續下去,就像昨天半夜讀的那個段落:“But one of my students, Ahjanae, said, “Mr. Clark, remember when you taught us about how people would throw eggs at Martin Luther King and how he would just hold his head high and keep walking? You said he wouldn’t fight back because he was trying to change a stereotype. Well, we want to change a stereotype, too, and show people we can do more than sing and dance and that we are intelligent and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world, so we need to keep our video up there. Some people were stupid, but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praised our efforts, so we are making a difference.”The End of Molasses Classes (Touchstone Book) by Ron Clark. 

 

我會繼續下去,因為我們正在改變這個艱困的局面,孩子們,讓我們繼續奮鬥下去吧!

 

教學省思:如何增加學生會話的複雜度

  在菲律賓的第八週,每一個禮拜我都停下來想如何讓自己教學更順暢、更精進,有時候這樣的想法來自於可堂上的練習,有時候這樣的想法來自於學生考卷上出現的偏誤,或是課堂上做可與練習時候發現的問題。而這個禮拜,我除了在課堂上推廣我的「華語每日一句」時候,有一些學生開始說出了上面的句子,我發現這樣的海報可以帶給初級的學生或是中文程度不好的學生一些幫助,而對於中文程度已經不錯的學生,他們向我表示這張海報的內容對他們而言太過簡單,他們都已經了解海報的內容,但是我卻鮮少聽到他們的會話內容出現複雜的句型,例如,在中級班的語法教學裡面我們常常用的連接詞內容,都很少出現在他們的日常問答當中;此外,在進行口語練習的時候,學生常常指針對問題用簡單句描述,像是「喜歡」、「想要」、「看」等等。上述的幾個現象顯示了學生對於口說和聽力能力的不足,並非來僅自於詞彙量,而是在於沒有真實的語境能夠讓他們有口說的能力。


就母語而言,口語的培養來自於老師、家人、朋友等等,從牙牙學語到進了教育現場,學生能夠有很多好的範例可以模仿。以台灣國民小學的國語課堂來說,在低年級的課堂當中,除了閱讀以外,教科書也提供說話的內容讓孩子習得說話的技巧以及溝通的技能,因此,學生能在大量閱讀之外,也能夠透過教師的協助,發展口語的技巧,逐步累積其聽說能力。


相對來說,外語/第二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教師的引導或環境顯得更加重要。對於前者(外語學習者,CFL)而言,若是家中的父母或是親戚沒有提供語言的環境,學校/教師所提供的內容(課堂口說、教科書、同學的回應…等)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唯一對象。就內容而言,教學者應該更注重其口語能力的發展及對話時所注重的內容。對於後者(第二語學習者,CSL)而言,雖學生以有說中文的環境,但是教師若能適當的給予口語上的輔助,對學生的口語發展亦有幫助。此外,除了「語言上的聽說程度」之外,語言教師還需要在課程當中加入適當的溝通技巧,來滿足學生以目標語言順暢溝通之最終目的。


上述了這些問題都與教師的專業知識息息相關,尤其是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技巧,除了能增進學生的句式處理過程之外,也能提高學生對於語句/語法的認知程度。基於以上論點可得知:若對話的複雜程度(conversation complexity)提高,則對於學生的聽說能力也會相對的增強。


從我上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問題主要來自以下幾點:

 

  • 教材缺乏說話的訓練:學校所採用的教科書適用於第二語言學習者,除第一至第三冊的內容有部分的口語內容之外,高年級絕大部分的內容並無口說的部份,因此這部份需要教師的另外加強。
  • 學生缺乏語言環境:對於過去菲律賓的僑校來說,大多數的人學習中文是因為前幾代為華人身分,但就現在的菲律賓僑校而言,此因素已逐年下降。此外,由於中文對於當地生活來說並無助益,因此大多數的學生學習中文的意願及動機並不強烈。
  • 教師沒有相關經驗:以上的兩點係根據學生的背景分析,然而,就算有上述兩點,教師仍舊可以增加其內容於課程當中,然而大多數於菲律賓任教的教師都是母語教學者或是無二語教學相關經驗的教師,因此,對於訓練學生口語能力較無經驗。
  • 沒有獨立的聽說課程:雖菲律賓對於中文的重視以在逐年增加,但是多數學校的課程時數仍偏低,以筆者所任教之學校為例,中學部每班每週僅有3.3小時,要完成主要教材以有困難,若要增加口語聽說課程,對於教師而言會是不小的負擔。

 


文獻回顧

Michelle Green在其How To Use Language Extension Technique for Conversatio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文章中,提到"Language extension uses new words and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dults to extend a child's sentence length and complexity. ",並提供下列技巧:

1. 回應孩子說的話,並更加精準地給予回應的句子長度。(try to match his sentence length fairly closely)

2. 避免Y/N是的回應。

3. 擴展孩子的語言:除了回應孩子,也在增加句子的長度和複雜性。

4. 增加語言資訊:增加資訊能夠提供孩子更多詞彙、資訊,也能以更複雜的句構或會話回應來讓孩子作為範例。

5. 提供延伸對話的橋樑:有時孩子是要尋求回應而非會話,若能提出其他問題(如5W1H)或是以「記得….當你…」或「要是…」做回應,及提供孩子繼續對話下去的橋樑。

6. 以每日常見的自然情境,擃展語言並形塑會話技巧。

7. 以擴展語言的方式來增加與孩子自然對話技巧,且盡量不要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壓力。

 

Kevin Stuckey也更清楚的提到語言的擴展與延伸的差異(the difference of Language Expansion and Language Extension),他也在文章中提供技巧與情境作為參考。


 

  • 語言的擴展(language expansion):不增加新資訊,而以成人的語法重述句子。
  • 語言的延伸(language extension):增加新資訊,並以成人的語法重述句子。

 

Kevin Stuckey的分類是以「增加新資訊」與否來做為分類,並提到成人的這些語言範例都會幫助孩子學習詞彙、語法、注音、反應及表達等語言技能。


以上的資料多是寫給家長看的指引資料,但是作為華語教師這些內容也可以內化在教學語言當中,裡頭所用到的技巧其實符合Krashen的i+1理論,而把新的詞彙、資訊、語法或是熟語在上課時或是日常相處時就帶到孩子的生活當中,讓他們活學活用,病延伸他們已知詞彙的難度,提高繪畫的內容與深度,才能進一步地提高繪畫複雜程度。為此,我仍認為教材中缺乏會話的內容以及當地的環境為主要的原因,但是身為海外的漢語教師,在如此情況下還能夠做什麼樣的變化或是努力呢?


以下分享我在學校所使用的小班作法及大班作法:


小班的作法:

 

  1. 根據教材主題延伸,多增加聽說活動:雖然學校所用的教材為書面文體的教才,但是因為小班的學生學習能力佳,相對課堂時間也較大班來的多,所以老師可以在相同主題中發展跟課文相關的會話,或是將會話至做成任務或是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例如,第八課「書包裡有什麼東西」,我的教學次序事先教詞彙,在將詞彙改編成資訊互補(information gap)的對話,讓學生熟悉後,在讓他們進行問答對話,並記錄分享。
  2. 改編教材,並增加選項、相關句式、詞彙:如上入所言,小班學生學習能力很強,在定時定量的條件之下,若要延伸他們的會話內容,對於初級班的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然而,若是針對會話本身加深加廣,設計相關有意義的對話內容,並勤於複習,提高課與課之間的句型、詞彙重現率,螺旋式地複習詞彙,一來能夠增加學生記憶的程度,二來也能夠增加會話複雜程度。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邊所提到的「增加詞彙」並非把詞彙視為學生的應用詞彙,而是歸類在認識詞彙當中,所以當遇到漢字習寫的困難時,並不要要求學生要把本課每一個字都學會,而是鼓勵他們用這些詞彙表達,帶下次的內容再次出現相同的詞彙句式時,學生會學的更快、更有效率。
  3. 增加班級佈置或是專欄內容:由於從教室裡都有布告欄,學校也有華語專欄,這些地方如果只放一些跟學習主題不相關地內容,對於外語學習者而言較難接受,因此,若是能夠結合課程主題,增添新的內容,或江舊有內容加以整理改編,學生看到之後就能夠與之前學過得知識連結。像是我在布告欄放上之前學過的詞彙,並在課堂上問問他們,他們都能夠回答,而且也養成他們主動學習的好態度。

 


大班的作法:

1. 從課文出發做延伸,結合個人經驗,強調聽說讀寫並重的能力:在中級程度的課堂當中,我常常發現學生對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會有困難,而且若是主題無趣或是沒辦法說清楚,他們就會放棄乾脆不說。然而,對於青少年而言,他們的專注力並沒有成人來的好,所以重視教材的重見率、多多複習等都是要注意的。而若是將課堂學生能夠說話的機會做分析,大概可以分成引起動機、課文教學時、和延伸口說三個部分。

 

  • a) 在引起動機時,我通常會結合圖片和問題,並在最後請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意見,這樣的方法對青少年而言也很有用,但是有太多詞彙他們不會說或是已經忘記,所以我習慣在教材中加上「Helping box」,裡面是問題中他們可能會用到的詞彙、句式或是短語。經過幾課的引導之後,他們大致都會從裡面找一些詞彙來回答我,這樣的回答也可以在適當地提問方式後有更深的討論。
  • b) 課文討論時,我不太習慣會一直說話,相反地,我只問他們問題,而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本身,利用同儕的力量幫助他們學習,但是也在他們說不出話的時候給予幫助。
  • c) 課後延伸口說:根據課文的相關主題,增加會話、意見的討論,讓學生嘗試表達他自己。我試過只放入問題,但是學生回答地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我參考過一些AP的教材之後,我發現除了要教他們會釣魚,也要帶他們到釣魚的地方。因此,在教材中增加他們可以延伸熟悉的資料、真實的語料,並透過小組間的問答來增強會話能力,是我比較熟悉的方式。

 

2. 注重閱讀思考與口說的關係:我一開始教書的時候,都會覺得不應該提出跟課本不是很相關的問題,例如,課本上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但我發現若是能在問題當中加入,「你覺得為什麼…?」、「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嗎?」等問題,讓學生可以站在另一種角度思考,並嘗試說出自己的意見。我認為重視學生所說出的答案,並利用文獻中所提到的技巧,給予正增強和回饋是很重要地。此外,去年朱文宇老師的演講內容中也有提到,不要針對學生的回答做評論或是講評,讓他完整地自己表達清楚,最好可以寫下來,當做另一種個人記錄。

 

3. 透過多媒體資料,增加語言輸入:大部分的菲律賓僑校教學的資源都不多,就算有也並不像台灣豐富,因此我採用了美國主流中文學校的「把中文教室帶回家」的概念,除了在課堂上的互動之外,也希望他們也能在部落格中留言或是複習本課的詞彙。當然,我不希望是用恐嚇性質的,因為這跟我的教學理念相違背,因此部落格只是一個輔助學習的園地,如果你上去看了,那就恭喜你、鼓勵你多閱讀中文一分鐘,如果沒去看,其實也沒關係。這邊我想分享兩個我即將要做的活動:因為這三個禮拜我都是改編僑委會的閱讀教材給學生閱讀,我發現成語故事其實對學生來說挺有趣的,因此我也收集了好幾個成語故事的影片,讓學生透過網路串流來看這些影片,並製作學習單讓他們思考並學習,養成自我閱讀的好習慣。另外,由於學校每次考試都需要有會話成績,所以我會從下週開始改編僑委會的「五百字說華語」、「一千字說華語」製作成講義在課堂上使用,並指定部分的幾篇要求他們在家裡自行閱讀。此外,參考了AP中文考試的會話評分標準,根據所指定的考試項目進行測驗,作為他們的段考成績參考。


對我而言口說是複雜的認知過程,然而,即使是沒有資源的學校也可以有聰明而有效率的作法,而且從一次次的改編、修正之後,更可以發現教材當中所呈現的奧祕,對於新手老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卻是累積經驗的好方法。

 

 

鼓勵,最好的特效藥

這個星期是學校發成績單的日子,每個老師都戰戰兢兢不敢出差錯。宿霧這邊計算成績的方式跟台灣有很大的差異,每一次段考都要結算平常考的成績,中文部更是要依照學生不同的能力給分數,然後「手寫」到成績單上面。所以發成績單的前一天,我看到英文部的老師們都待在辦公室裡面趕工,因為跟他們比起來,她們要處理學生的各科成績,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科就能搞定。那天她們在吃晚餐的時候也跟我聊過,她們告訴我,雖然用電腦輸入成績很快,但是這邊的習慣跟學校的關係沒有辦法,所以所有成績都還是用手工寫,所以每個老師都得熬夜趕工。


對於第一次在「學校」發成績單的我,也是覺得這不是一件小事。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像是,家長不滿意小孩的定期考成績,然後就開始質問老師為什麼會考這樣;或是直接跟你表明她的還是是有領獎學金的,我的成績必須重新計算;還有的家長知道自己孩子不讀書,所以跟我拿成績單的時候非常客氣,也是讓我受寵若驚。不過因為我在補習班待久了,所以跟家長之間的溝通都算還不錯,而且會順便把孩子的近況或是我們上課的情形都說給他們聽,所以大部分的家長都很能接受我的說詞。


老實說這也是一個把中文帶進去家裡的一個開始。


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有幫他們整理上課的內容,做一些補充的多媒體資料或是圖片在我的學生部落格裡面,但我覺得最有用的事裡面的字卡練習。大多數在我班上的學生基礎都還很不穩固,但我又不想要把課文簡化成句子做教學,因此我一直希望他們可以先從了解單詞的意思開始,然後把文章大意做初步的理解,最後我們再慢慢一起討論文章的內容、句子的結構還有激盪出更多的話題跟延伸練習。家長很喜歡我為他們的孩子所做的努力,所以當我介紹給他們之後,他們都顯得很開心。老實說我在這邊能做的事情並不多,但是如果我做得到的、能幫助孩子中文進步的事情,我都希望能試試看。


我也很清楚的知道對這邊的孩子來說,學中文只是應付家裡的一個學科,大部分的人未來用到的機會很少,所以不會很認真學,但我還是試著把他們變得有趣、好玩、有成就感,我想這樣對他們的幫助是很大的。像是這個星期在八年級做的延伸活動,就是把課文的影片做截圖,請學生說一說這個故事的內容。我問了兩三個學生,這些學生都只有把故事的內容簡單的說一說,但是我覺得很開心,因為「重述」這種高層次認知的能力需要有練習的時間或許現在的他們只能做到一點點,但是未來如果勤加練習,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讓中文更上層樓。九年級寫留言條的活動也讓我很開心,在較玩留言條的格式跟給了他們一些情境之後,他們也可以寫初步差的留言條出來。更棒的是,有的學生還自己添加的內容,讓留言條的內容更流暢,而且更符合寫給自己父母的留言條,這讓我很興奮,因為能夠在應用文寫作中,除了清楚表達己意外,能根據對象跟情境的不同,做適當調整內容的更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能做到真的不簡單。十年級這一週結束了奧運這一課,所以我也計畫給學生練習「採訪」運動員,這個活動對他們來說有點難,但是結果也讓我很驚訝。有一個小組的學生教作業的時候告訴我,她昨天寫了好久,但是有一些字還是不會,所以他上了google查一查,問我可不可以,我說,當然可以阿,但是我們再來一起看一看內容。後來發現,雖然他們寫的句子當中常常有句法的錯誤,但是內容大多是對的,在一起討論的過程中,除了給予糾正之外,我也給他們很大的鼓勵,我想信這樣的鼓勵能夠讓他們更願意嘗試、更願意去用中文表達自己。


小班的孩子上一週結束了繪本的教學,這一週把相同的內容主題回到課本上,我發現他們大部分都已經很可以順利的說出單詞。此外,在漢字的學習上,我先讓他們寫了學習單,在部件拼字的活動之後,他們非常開心,而且每一組都可以順利的回答問題,讓我很驕傲。我發現,兒童華語教學當中不能像成年人一樣,除了每天都要有新的進度之外,用不同的活動包裝,讓他們維持新鮮度和熟悉感,此外,讓他們養成每天都要做一些事情的感覺也是很著要的,例如,我常常在課堂上讓他們念繞口令、兒歌跟小詩,這個現象其實只有開始一週,但是效果卻出奇的好,因為我發現我中午到餐廳用餐的時候,小二班的孩子都開始表演繞口令+動作給我看,孩子下課後也會跑到辦公室找我,然後我就會請他們表演給其他老師看,老師們都覺得他們很棒,而我也深深地這麼覺得。


我想,能夠讓我在這邊維持這麼大熱情的原因,也就是因為他們吧!每天都得工作到晚上九點多,早上又得六點半到學校工作,讓我在這邊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工作久了我也知道有時候人的思想很難改變,如果你的能力和位子還沒到,那你還是乖乖的先聽別人說完,要不要完全採信就是個人的問題了。我知道我的力量不大,但是我相信我的學生感受得到我想帶給他們的改變,而這樣的感覺或許很難一夕之間就能有很大的變化,但我相信細水長流,一旦他們發現他們已經在另外一個境界之後,他們一定會為自己的改變感到開心、興奮、驕傲。


這個星期主任一直跟我說他不相信班上有些中文不好的孩子能夠考到高分,她認為他們一定是作弊,還說要重考一次,但對我還說,我還是選擇相信孩子,因為如果我是那些孩子,要是我努力的準備考試內容,考的也不差,被要求重考絕對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汙點,所以我還是堅持不去重考,但跟主任說我下次會注意。後來我心不死跑去問英文部的老師,他們才跟我說,八年級、十年級的那幫學生,雖然上課時候不見得會專心、作業也不見得會準時繳交,但是他們考試前是會讀書的,所以包括他們英文的成績,也是很好,並不是只有中文有這個狀況。


聽完之後,我放寬了心,我很高興我選擇相信了他們,選擇了不傷他們的心。

另外,當我發成績單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想請我當家教老師,但是因為我每天都得幫訓練學生參加演講比賽還要上韓國學生密集班,下課之後也都八點了,所以根本都沒有時間。我告訴他們等學生演講比賽結束之後,我會幫他們開補救教學,讓中文程度不太好的學生,還有差班生、轉學生來上課,而且我也不想收錢,因為這對學生有幫助,對我還說是對的事情。但當我跟學校申請的時候,主任說學校要跟學生收費,詳細的價錢還沒有定好。聽到這件事我心都涼了一半,但也只能說好,總不能我自己出錢來幫他們上課。


在這邊的中文老師其實都沒有補救教學的經驗,大部分有錢的家長,如果孩子需要做加強都會直接請老師當家教,沒有錢的家長就放任孩子要學不學了。但在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上,這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因此我還是想做,希望他們可以在上完課之後回到班級上,正常的聽課,這樣一來除了對他們中文有幫助之外,我相信對以後的老師上課也會比較輕鬆。


看了一些文獻後,我也對補救教學比較有概念,我相信在有概念且針對學生的需求下設計出對他們最有效(效率、效果)的課程,對我來說不僅是挑戰,更是種期待,讓我在未來的幾個禮拜後為他們奮戰吧!!


這禮拜進行的活動:

 

  • 華語每日一句(Daily Mandarin Sentence):我在學校的公告旁邊貼上了一張每日一句的大海報,裡面選了初級會話當中常常出現的句子,而且旁邊也附上了拼音、英文,我希望這樣的小小看板能對他們的聽說帶來幫助,我也會把這樣的東西放進我的課堂活動,讓學生養成自動自發去看海報的習慣。
  • 華語週刊專欄:從這週開始,學校的華語週刊專欄都是由我負責,我放了孔子的圖文(因為九月份有教師節)、陳樹菊女士的照片和事蹟(她剛好到菲律賓領獎),另外我也在寰宇新知上面放上了小二班上課的字卡和掛報,希望小班和大班的孩子都能來看到一些東西,有一些感覺。
  • 各年級教學計畫:針對我所教的每個班的教學內容做設計,主任請我留下記錄,以後的老師可以參考。
  • 童軍日宿營:一年一度的童軍日活動是讓孩子在學校過宿營,用克難的方法感受在野外過日子。從星期五開始的三天,我看見英文部的老師們在帶學生一起活動,像是搭帳棚、生火、煮野炊、洗衣服、玩遊戲、唱歌、教打童軍結,這些種種都好像回到我國高中的時候,我很開心能跟他們一起過這個活動,學生也很開心我的參與。
  • 韓國學生華語密集班:老闆告訴我她的營隊裡面有個小孩想學中文,因為父母希望能夠讓他到北京上學,但是孩子其實沒有學過華語,所以我們就開始每天一個小時的華語密集班訓練,先從教基本的打招呼和介紹開始,也幫他做了華語常見字牆,帶他唱漢語拼音歌、兒歌等等,其實跟Harry相處下來的感覺還不錯,雖然他常常上課不專心,或是跟我說他很累,但我能理解他平常就很重的課業壓力,多了一科華語自然對他來說是個負擔,所以希望他喜歡我多媒體搭配遊戲、歌曲的教學,能讓他比較放鬆,也比較能夠進入狀況。另外,這也是有一點點小小的額外收入,讓我可以買些教具,貼補一下龐大的支出阿~

 

 

從課程主題看板書詞彙教學

詞彙教學對於外語學習者一直都是很重要的項目,不管是哪種語言,詞彙都佔據語言學習很大的部份。對於初級學習者而言,具體的詞彙能夠幫助他們表達意見,結合生活相關的事件讓他們產生聯想,因此在初級詞彙教學時,教師較不會放入過多的補充字彙、搭配詞、成語或是俗語,主要針對課程的內容讓學習者做有意義的學習,僅此而已。大量的詞彙教學對於說話教學的內容亦有幫助,在學生學會一些基礎的句式之後大量的相關詞彙、句式能夠幫他們深化學習的內容,幫助他們往進一步的語言程度邁進。到了學生會話學得差不多了之後,教師就會開始運用短文讓他們學一些基礎的閱讀,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有能力掌握完整的句型了,教師只需運用策略做華語文閱讀的理解,並透過教學活動或是技巧,帶領學生讀懂課文。

那對於中級的學習者呢?由於課文內容深化,教師不容易透過簡單的動作或是實物來展示詞彙,大多數的老師都會運用上下文、舊知識等方式來帶他們理解詞彙內容。這樣的方法適合說話程度不錯的學習者,因為教師的語言容易被理解,且他們也能夠透過回饋讓教師知道中介語和學習的難點,教師能夠調整教學的內容,或是利用其他策略帶領他們的學習。

目前我帶領的中學部學生大多數沒有說話教學的基礎,課本的編寫主要是針對書寫文字,因此,學生較難用中文直接溝通,教師的講解有時有容易讓學生產生障礙,特別是對程度不好的同學,若是無法聽懂課堂上的語言,常常就會發呆或是打擾上課。發現了這個問題後,我在思考怎麼樣的詞彙教學對學生較有幫助。

對於學生而言,詞彙教學若非主體,則課文內容很難理解。

因此,我會先將課程的主題做段落的分解,先讓學生以說話的活動來做暖身,並提供詞彙表及相關詞彙、句式讓他們參考。時候我習慣在各組之間遊走,除了了解他們討論的狀況之外,還能適時地提供幫助。討論之後,我習慣讓學生發表剛剛討論的內容,讓他們的討論能夠成為其他學生的語言輸入。通常在這樣的討論之後,舊可以得知學生對於這個主題的認知程度、熟悉度。若是這樣的主題對學生太難,我就會先進行詞彙教學,並對於相關的字詞進行補充,隔天做小考或測驗,主要的目的在於先建構他們對課文知識的了解,這個部分能夠幫助他們更了解課文。

我在詞彙教學中常會進行的步驟:
  • 字卡展示:包含領讀、跟讀、認字
  • 詞彙分類:讓學生把相關的詞彙整理在一起,如同詞性、相關詞等,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多看看這些詞,也讓他們動動腦袋,增加熟悉程度。
  • 詞彙補充:近義詞、反義詞、相關詞、搭配詞、部件分析、詞彙聯想、相關句式…等,這個部分大多是用舊知識帶進新詞彙,透過板書內容或投影片的方式讓學生操寫,每堂課通常能夠處理七到十個新詞彙。
  • 造句練習:因為語言間句是的不同,學生常常會搞錯詞彙的用法或是不會使用詞彙,我習慣提供情境讓學生造句子,或回答我的問題。例如,在教「五大洲」時,我先在黑板簡筆畫出世界地圖,在各個大洲之間寫上代號,接著,我會告訴學生這是五大洲,並問問他們知不知道各大洲的名稱。然後,透過常見的國家,定位出各個大洲,並增強他們各大洲之間的熟悉度。例如,「加拿大在哪一洲?」,「你住在哪一洲?」。最後,問問學生相關的經驗,比如:「你去過歐洲嗎?」、「你去過哪一洲?」、「亞洲天氣很熱嗎?為什麼?」
  • 拉回課本操練:基本上,我習慣把課本提到的例句,在詞彙部分就先帶過。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來是他們能夠熟悉例句的內容,並學到詞彙的正確用法。二來是在做閱讀時,將細部語言建立好後,閱讀文章時能夠有自信(因為這些句子都曾見過),也比較容易閱讀。
  • 詞彙遊戲:如賓果、骰子遊戲、量詞搭配、選詞填充、段落寫作練習、多詞造句等。
當然,不管詞彙教學前期的內容或方式如何,最終都要回歸課本,做有意義的練習,但是透過增強詞彙的方式,讓學生對於閱讀能夠較有效率,這樣的方式對於中文為外語教學的國家來說,是讓學生較能接受的方式。
 
生活日記: 
 
這星期五是菲律賓國家英雄日,是紀念民族英雄的日子。學生在這天會有很多活動、表演來慶祝。最令我驚訝的是這次學生的走秀表演。從小學到中學,每一班都有一對的代表,這些代表盡全力把自己打扮成各式各樣的主題,上台走秀。我當天到學校的時候,一看到他們的服裝後,就非常驚艷,因為對台灣孩子來說,並不會有這麼成熟的打扮。他們不只衣服上的華麗,還需要有儀容、化妝等來增添他們超級名模的主題。看著我們班的同學們慢慢的變得成這麼熟,其實心理有點小小的羨慕。因為在台灣長大的我們,很少有機會可以上台,表演、被稱讚,但是看他們這們開心的樣子,我也很開心。

當天,我吃到很多當地的食物,我最有印象的是紫米小卷。用葉子包起來,裡面的紫米綿密帶點紅豆沙的甜味,但吃到一半,有淡淡的麻油味跑出來,雖然有點詭異但蠻好吃的。因為有家長的幫忙,當天中午的午餐很豐富,跟孩子們一起用餐的感覺也相當好。比起喜歡考試的台灣,我更喜歡這種學生跟老師們一起合作舉辦的活動,因為這不但能夠培養他們自己組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對自己負責的方式。

這星期我也開始了低年級的繪本教學,這本書我花了兩天來上,孩子們都很喜歡,而且也比較熟習顏色跟生活常見的詞彙的說法。另外,當我在閱讀這本繪本的時候,我發現有時候自己設計的教學點其實對學生太簡單,有時候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反而會更適合教學,這讓我想起了兒童心理學裡面的內容。當面對不同年齡能的學習者時,除了分程度之外,更要考慮到學習者的認知,要習慣:
  • 以兒童的眼睛去觀看他們的世界
  • 以兒童的頭腦來了解他們的想法
  • 以兒童的心情來體會他們的感受
例如,當我在教繪本的時候,有個東西原本預定的學習點是收音機,但是孩子注意的旁邊很小的「冰淇淋」,因為對孩子來說,「冰淇淋」比「收音機」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未來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要更依照學生的需求去設想,這樣得到的回饋也會更實際。

另外,小二班這星期還另外學了兩首繞口令,分別是「大頭大頭」跟「大腳」。除了設計讓他們可以帶回家的學習單之外,我也製作了課堂的大海報,效果不錯,學生也蠻喜歡的。我想從下星期準備一個表格,讓他們去把繞口令回家唸給父母跟學校的老師聽,然後讓他們自己加分,這樣從內在方式的加分對我來說是一種內在養成的歷程。如果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習慣這樣做,未來他們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突然想到英語教學裡面的sight word,我在想華語教學中是否也有這樣的教學,來處理無法解釋的詞彙或是常見詞,如果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的認讀有什麼幫助?我該怎麼樣設計出這樣的教學?用什麼樣的概念?我試著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 什麼是sight word?定義、界定中英文的差異。
  • Sight word 教學對於漢語language art有什麼幫助?
  • 怎麼將sight word 融入課堂教學?
  • 如何將sight word變成可理解、有意義的教學內容?
  • 學生在學會sight word之後,對於閱讀理解有沒有幫助?
  • Sight word 教學的重要性為何?如何提高學生sight word的程度、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