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二週,學生上課的狀況還算良好,希望這好的開始,能夠繼續保持下去。華文部分已經結束第一課,〈求學與做人〉是一篇說明文,篇幅不長,但是詞彙對學生來說顯得很困難,所以我盡可能地做淺顯易懂的解釋,或是詞語替換,同時也要學生把我在黑板上寫的解釋抄下來。在字詞練習的部分,教字形相似字時,例如夾/狹、授/受、獲/穫、雇/顧等,花了很多時間,先從單字進行造詞,再造出例句,讓學生練習看到單字時,能聯想出可造的詞,再從句子了解詞意,進而能夠分辨。在教「……不只是……」、「其實……」兩個造句時,先示範一些例句,然後再以接寫句子的方式,讓學生寫在簿子裡作為練習,例如:「到學校求學,不只是________,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課文部分,學生大致都能了解內容,但課本裡針對文章所提到的結構分析,包括總說、分說、總結等,由於超出學生程度,因此並沒有特別講解。開學時已將華文的作業本發給學生,並規定這三本的用途,一本是生字、詞語解釋和造句練習,一本是抄書,一本是小考,避免出現混用的情況,自己在批改時也較好整理。
弟子規的部分,這週開始,講解字詞和白話說明的速度放慢許多,並且斟酌難度,從二十四字的長度中挑出四至六個字,把它作為生字來讓學生練習,並且在黑板上做選字填空的遊戲。同時,從「置冠服,有定位」這則內容延伸至相關的生活習慣,例如應該要妥善放置自己的東西、將用過的東西歸位等,發現其實學生都能懂得道理,但是他們對於字詞的形、音、義,還無法相互連結。
這週班上多了一個從緬甸來的女學生,從帶她熟悉校內環境的交談過程中,發現她的表達能力和語音,程度明顯比班上其他的學生高出很多,從小即使用中文,也在中文的環境下成長,似乎與母語者相似,因此擔心目前五年級使用的教材對她來說,是否會過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