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二週,學生上課的狀況還算良好,希望這好的開始,能夠繼續保持下去。華文部分已經結束第一課,〈求學與做人〉是一篇說明文,篇幅不長,但是詞彙對學生來說顯得很困難,所以我盡可能地做淺顯易懂的解釋,或是詞語替換,同時也要學生把我在黑板上寫的解釋抄下來。在字詞練習的部分,教字形相似字時,例如夾/狹、授/受、獲/穫、雇/顧等,花了很多時間,先從單字進行造詞,再造出例句,讓學生練習看到單字時,能聯想出可造的詞,再從句子了解詞意,進而能夠分辨。在教「……不只是……」、「其實……」兩個造句時,先示範一些例句,然後再以接寫句子的方式,讓學生寫在簿子裡作為練習,例如:「到學校求學,不只是________,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課文部分,學生大致都能了解內容,但課本裡針對文章所提到的結構分析,包括總說、分說、總結等,由於超出學生程度,因此並沒有特別講解。開學時已將華文的作業本發給學生,並規定這三本的用途,一本是生字、詞語解釋和造句練習,一本是抄書,一本是小考,避免出現混用的情況,自己在批改時也較好整理。
弟子規的部分,這週開始,講解字詞和白話說明的速度放慢許多,並且斟酌難度,從二十四字的長度中挑出四至六個字,把它作為生字來讓學生練習,並且在黑板上做選字填空的遊戲。同時,從「置冠服,有定位」這則內容延伸至相關的生活習慣,例如應該要妥善放置自己的東西、將用過的東西歸位等,發現其實學生都能懂得道理,但是他們對於字詞的形、音、義,還無法相互連結。
這週班上多了一個從緬甸來的女學生,從帶她熟悉校內環境的交談過程中,發現她的表達能力和語音,程度明顯比班上其他的學生高出很多,從小即使用中文,也在中文的環境下成長,似乎與母語者相似,因此擔心目前五年級使用的教材對她來說,是否會過於簡單?
結束了將近一個月的假期,期間已重新整理自己的心情,準備繼續邁向未完成的旅途。上週二十九號從台灣返回光復,三十號晚上學校召開校務會議,內容包括公布本學期的行事曆、值星老師輪值表、授課教師以及課程異動等,拿到了排定的課表,發現自己教的科目沒有改變,依然是華文、作文和弟子規,班級也是原來五年級的甲、乙兩班和三年愛班。
本週一為註冊日,早上九點即到小禮堂等待,由於校方沒有一個規定的時間範圍,從早上開始一直到下午四點左右,陸陸續續都有人來報名,等待的時間漫長,有些是學生自己拿著成績簿和學費來註冊,有些則是父母代表,針對舊生,開學時必須收回成績簿,這是學校的規定。註冊結束後,除了一個男學生因為剛開刀完,需要請假幾週,發現班上還有些同學沒來報名,問過其他老師,才知道有可能是不讀了,或是可能還在外地,要晚點才會返回學校。
週二為開學典禮,校長除了給予勉勵的話,也對上個學期作業抽查的結果感到非常不滿意,全數繳交的班級除了高中部,其餘中小學的班級缺交率都很高,對此校長強調要嚴加督促,也讓我開始緊張了起來,回想上學期抽查作業的狀況,自己班上還是有五、六個沒交,有些作業甚至寫不到三次,真希望這學期可以有所改善。典禮結束後回到各班教室,看到自己班上的學生,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年紀小的比起之前,看起來好像長大了些,或許是剛開學過於興奮,教室依舊是鬧哄哄的,在一片混亂中,將舊課本回收,也把新的課本、習作、大楷和作業簿發下去,完成開學第一天的工作。這週的華文進度從第十冊第一課開始,比起上學期,在教授生字的時候放慢了許多,除了字音、部首和筆劃,也加入了造詞和句子練習,希望學生能從語流中熟悉字詞的應用。弟子規則接續上學期,從「晨必盥,兼漱口」開始,第一堂課即給予期中考的預定範圍,而為了能讓學生養成背誦的習慣,也給學生各準備了一張背誦記錄表,作為複習和記分的依據。
這週結束四天的監考以及最後一科弟子規的巡堂後,陸續開始批改考卷,並且計算學期總成績。雖然考試的結果已在預料之中,但沒想到會如此糟糕,就華文來看,不僅基本的國字注音答對率很低,詞語解釋和問答兩部分,很多都是空著沒寫,不知是不願意寫還是沒背,只有造句的部分稍微好些;弟子規更是淒慘,字詞解釋和白話說明這兩大題幾乎是沒幾個人寫,加上平時學生不願意背書,導致最後的總成績很低。華文有三分之一的人達不到標準,弟子規則將近有三分之二,然而程度好或是較為認真的學生,卻能接近滿分,整體成績落差很大。看到結果,心裡固然覺得很失望也很沮喪,但經由這次考試,也讓我開始認真思考教學方法是不是出了問題?平常的練習和小考是否不夠多?亦或是題目對於學生來說仍然偏難?我想這些都要慢慢調整,而在教學心態和策略上也都要有所改變。
期末考和學期總成績,學校都已有既定的計算格式和配分比重,學期總成績包括了期中期末考、平時成績、出缺勤、獎懲以及操行的加扣分等,最後要寫於成績本內,並且加入導師的評語,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對此我戰戰兢兢,在輸入成績的過程中,深怕哪一項出錯,就得重新檢查,因為這會影響到整體排名和個人學業的總平均。在收到其他科老師給的成績後,發現自己班的學生在數學、生活倫理和三字經這幾科,表現也普遍不佳,相較之下,五乙班的整體成績是好得多的。學期已到尾聲,感觸良多,覺得自己還要多學習如何經營班級與課堂管理,學生課中吵鬧、走動的狀況依然存在,缺曠課的情況也很嚴重,加上學習態度散漫,不把作業當一回事,對於成績好壞也不太在乎,從以前就沿襲下來的這種狀況,導致學習的成效很差。雖然他們在中文學校上課的時間不長,但基本的學習態度還是要有,每次在訓誡與勸告後,卻往往只能看見一點成效,反省自己是否不夠嚴厲,盯得不夠緊?為什麼學生都只怕五乙班的匡老師?真希望下學期開始能夠有好的改變。基本生活規範與學習心態的導正,我覺得這是作為導師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希望學生不只是在學業上有所進步,整體也能有所提升與成長。
三號結業式這天,在小禮堂把成績本發給了學生,但有的沒來,讓父母親或是朋友代領,要開始放將近一個月的寒假了,學生都顯得很開心,自己也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稍微休息。兩個月的時間不算長,但也歷經了不少事,教學過程中的苦與樂,實在是無法用文字完全表現出來,結束了這一個階段,十月底後,又要開始繼續奮鬥了。
週六學校提前舉辦教師節的慶祝活動,依照慣例,全體師生至大禮堂參加祭孔典禮,學生們也準備了一些禮物送給老師,代表這一年來對老師的感謝。看到校方和學生為教師節所的準備與慶祝方式,覺得與台灣學校有很大的不同,同時也感受到泰北華人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
這週同時進行了複習和出考卷的工作,繁雜又緊湊。事實上,從平常的課堂小考和作業表現,就能發現大部分學生都不太積極,平常也都沒有複習的習慣,對於即將到來的期末考,也都是抱著能過就好的態度,這幾天居然有很多學生問我給不給範圍?意思就是希望我能透露考試的題目,著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為了達到複習的目的,同時也能讓學生熟悉考試的題型,我針對華文和弟子規都出了複習卷,在課堂中先讓學生試著完成,最後再逐一講解。
由於學生普遍程度不太好,加上期末考佔總成績的40%,因此我是一邊出複習卷,一邊斟酌調整期末考卷的內容,但沒想到出考卷是如此艱難,需要考量的部分很多,一方面得顧及學生的程度,另一方面還能要有鑑別度,難易度的拿捏比想像中還要困難,於是參考了之前的老師所出過的考卷,並且不斷翻閱習作和課本,思考從平常教過的內容中,還能夠有什麼樣的考試變化,經修改再三,校正檢查,才終於完成出題的工作。最後確定的題型,華文科有國字注音、詞語解釋、相似字辨別、改錯字、造句、選擇以及問答;弟子規則有填充、字詞解釋、句子重組、白話說明、選擇以及背書(即平常課中的背誦成績)等大題。其實題目皆屬基礎題,並且都未超範圍,學生容易錯的或是必須掌握的重點,已在課堂上複習了很多遍,不斷耳提面命,只希望學生能好好準備,不要過於鬆懈。除此之外,也再三提醒學生不要記錯各科考試的時間和排考的教室。但看到他們還是絲毫沒有壓力、玩樂如昔的樣子,心裡實在是非常擔憂。
週日為期末考的第一天,除了擔任監考老師外,由於考試的科目有華文在內,所以自己也要巡堂。不禁想起不久前,自己還在考大學期末考的情景,沒想到現在換我要監考、巡堂了,真是感到既新奇又緊張。周主任告知,過去學生作弊的情況嚴重,因此從前兩年開始,考前都會重新編排考場和座位,也要檢查學生的服裝儀容,包括制服、鞋子、頭髮和指甲等,第一天監考兩科,除了偶有學生坐姿不良,意圖偷看別人考卷的情形外,大致上沒有太大的狀況。巡堂時看到學生應答的情況,心都涼了一半,發現不是錯誤很多,就是有很多空白,收回考卷後,可想而知成績會有多慘烈,考慮先讓自己沉澱一下,下週再批改!
週一適逢中秋節,學校晚上放假,校方希望學生和老師都能有個美好的賞月夜,因此宣布隔天的早上也休息。雖然週一至週五上課的時間只有早上和晚上,但早晨五點半的課,對學生而言其實是很辛苦的,每天必須早早起床,中文學校下課以後,匆匆忙忙吃過早飯,接著又要到泰文學校上課,所以一聽到星期二早上放假,大家都顯得非常開心。
考量學生的寫作程度,本週作文課進行兩個部分,其一是看圖寫作,題目為〈上課和下課〉,內容已分好四段,每一段都有一張圖片以及引導式開頭,讓學生試著接寫,並且可自由編排劇情。將上述的內容完成以後,接著請學生翻到背面,回答我寫在黑板上的問題,主題是「我的新導師」,總共有四個小題,同樣是引導式回答,包括簡單的介紹新導師、對她的印象是什麼、想要對她說的話等等,最後在旁邊畫上導師的畫像。
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還是喜歡聊天、嬉鬧,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寫,常常需要我從旁提醒、制止,看到他們互相討論是好事,但喜歡任意走動的壞習慣還是沒有改過來。批改時,看圖寫作的部分,發現有幾位學生寫得很好,除了句子文法沒有問題、結構完整以外,內容也很豐富,結合了想像力與趣味性;「我的新導師」的部分,學生大都把題目都做簡答題來寫,句子簡略,而每個人畫我的樣子也都不盡相同,從中亦發現他們對新導師的了解其實還不夠多。從一開始到現在,每次在批改過週記和作文後,心中是五味雜陳,事實上,很多學生根本還不具有寫作的能力,在文法基礎尚未鞏固、詞彙未累積一定的量之前,要談篇章組織或修辭技巧是不可能的,這讓我一直思考到底要如何去設計寫作教學,是否要回歸原點,從基礎句型開始?亦或是增加閱讀的比重,讓學生從閱讀中累積寫作的材料?希望能趕快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
這週華文進度已進到第十四課〈大家一起來運動〉,此課為一首新詩,字數少,內容也較簡單,除了介紹詩的重點和特色,也嚴格要求朗誦時的發音,ㄢ/ㄤ不分一直是學生比較大的問題,同時體現在聽和說兩方面,經由多次的練習,已有些微的改善。再過兩週就是期末考,考量幫學生複習的時間有限,決定下週開始不再進課,也已排定了華文和弟子規考試的範圍。
本週華文已進入第十二課〈三個和尚的故事〉,這是一篇短小的劇本,內容生動有趣,在講解完課文之後,請同學角色扮演,實際進行對話活動,同時要求他們必須揣摩角色使用的語氣。在表演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覺得很有趣,配合意願也很高,不過也發現每當進行課堂活動時,班上有些學生仍不願配合,常顯得不耐煩。弟子規已進入「進必趨,退必遲」的部分,由於一週只有兩堂課,學生雖然在課堂中背誦過了,但也忘得很快,因此我必須不斷地複習,喚起他們的記憶,加強字詞和意義的連結,同時盡量舉相關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同時也能懂得實踐的重要,而為了讓他們能朗朗上口,進行了分組接念的遊戲。
整體而言,大部分學生的國字、注音基礎不好,程度與實際年級不成正比,為了讓學生意識到認字、寫字的重要,在課中安排了小考,主要是字詞聽寫,根據進度的範圍來出題,最近兩課考下來,發現對於認真的學生來說,其實非常簡單輕鬆,但對於不願練習的學生而言,根本不把小考當一回事,訂正的狀況也不理想。上週剛交完十一課,請他們先試著回家完成華文習作,之後再於課堂上檢討,但結果不是沒寫就是忘了帶,或者是抄別人的!也有一部分同學無法理解題意,只完成了生字、詞語兩大題。因此我決定從這週開始帶學生在課堂上作,同時也逐一講解各大題,雖然較耗時,但至少能確認他們是自己完成,也能加深他們對課文的印象。
離演講比賽還剩下最後幾天,相較於上週,毅微已把稿背得較熟了,但或許因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比賽,練習過程中多少有些緊張和不自在,在語音、咬字方面還不夠準確,尤其是常常忘了該捲舌的音,表情和動作雖已能做到基本要求,但還不夠生動自然,語速亦有過快的問題。這週有三天的時間,在小禮堂與其他參賽的學生一同練習,除了訓練膽量,也模擬實際比賽的情形,同時我也要她多注意聆聽那些有演講經驗的高中哥哥、姐姐們的演講,試著學習他們的肢體語言表現,以及儀態風範。週五晚上要出發前,再次叮嚀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她不要太在意比賽的結果,放鬆心情,經驗和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從未想過自己會有訓練學生演講的一天,看到學生出去比賽,做老師的壓力大是必然,但著實也為她感到驕傲。
不知不覺來到泰北光復已經超過一個月了,發現當導師要管理的事情比想像中要來得多,每週除了固定的課程進度外,批改華文習作、生字簿、抄書、大楷以及週記等,也是每週既定要完成的工作,份量頗重,另外還要記得排定每週上台學習演講的同學。自己班級的衛生打掃也需要從旁督促,這幾週下來,發現大多數學生似乎從小並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幾乎是把教室當作是小型的垃圾場,常常隨地亂丟紙屑垃圾,或是塞在抽屜裡,最嚴重的是隨地吐痰,雖然已再三訓誡,但成效不彰,原先排定的值日生也還是會有人偷懶,對此,這週我重新調整了打掃的名單,除了慎選組長之外,每天晚上下課後也親自監督,要求他們要打掃乾淨了才能回去,若有組員沒掃,就罰整組再掃一天。看到學生對於髒亂的教室視若無睹,除了感到生氣之外,也很感慨,沒有一個乾淨舒服的學習環境,如何能好好學習呢?而且保持環境乾淨整潔不是從小最基本應該養成的生活習慣嗎?
由於前三週正值台灣的暑假期間,自己班的作文課暫時還是由暑期的台東大學志工學生負責,上週實際進行一次看課,看課的內容主要是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以及像是譬喻、擬人等修辭技巧,這週則開始正式交接。由前幾週的觀察,發現學生華文寫作基礎普遍不佳,批改過他們前兩週所寫的週記後,發現除了有明顯的文法問題之外,例如:「我起床早上五點」、「我們班有新的老師一個」,其它像是還有漢字、詞彙偏誤以及語意不清等問題,有些甚至單從字句上,完全無法理解學生要表達的意思;語意稍微清楚些的,全篇看來卻像在寫流水帳,文章內容缺乏重點,句子大都短小且沒有連接詞或修飾,使用的標點符號也都是逗號和句號。發現學生寫作程度的落差很大這一點,對於自己要如何準備寫作的課程,有著極大的考驗。
九月十一日,校方將派學生至曼谷中華會館參加華語演講比賽,前兩週校內已舉辦過甄選,小學組選手其中有一位是我班上的學生。由於自己沒有華語演講比賽或相關訓練的經驗,加上時間緊迫,深怕沒辦法給予學生太大的幫助,但校方希望自己能夠試試看,經過幾番掙扎後,還是接下了訓練的工作。本週終於將題目「學習華語文的好處」的演講稿擬好,每晚課後請學生留下來,開始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與練習。
經過兩週的接觸,對學生已有較為深入的認識,雖然在備課方面已不像剛開始感到慌張雜亂、毫無頭緒,但逐漸發現眾多在教學上需要克服的問題。首先是學生的中文程度不一,由於學校並沒有分級測驗的編排,使得同一班的學生存在著初、中級的差異性,有些同學甚至無法做基本的溝通,有些卻能夠流利地使用成語。無論是在課中或課後,絕大部分的學生都還是慣於使用泰語、雲南話,此種依賴性,導致他們中文的語音還有表達能力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亦可發現他們句子有著明顯的文法問題,欲表達的內容常常是支離破碎,無法流暢地說出心中所想。而就華語教材來看,雖然已經是針對泰北學生特別編製過的內容,但對於大部分的五年級學生而言,課內的詞語和句子練習還是顯得過於困難,例如在教到第十一課的「推翻」、「證明」、「倘若」等,必須要以換句話說或是更為淺顯易懂的替換,才能讓學生稍微了解這些詞意。針對弟子規的備課更是感到辛苦,講解時不僅要能夠白話,還要盡量讓學生記得重要字詞的意義,試著將表面艱難的字詞轉換成淺顯明白的語意,並且不斷重複加深印象,希望讓他們在背誦的時候不只是念出而已,而是真正了解自己所念的內容。「用二語教學的方式來使用母語者的教材」應該可說是目前不得不採取的做法。
此外,由於資助來源有限,比起台灣,這裡沒有豐富的多媒體教學器材,雖然有投影機和布幕,但全校只有兩組,主要是供高中部的老師上課使用,而且小學部的教室窄小,不易擺設,就算勉強放好了,也怕學生下課嬉鬧而不小心弄壞。有時候想用一些圖片作為輔助教學,但發現各教室的黑板,也都無法吸附磁鐵,使得自己教學還是要以板書為主,同時也限制了很多教學活動。這些軟硬體設備的問題其實雖然都在預料之中,但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
這週開始,發現學生上課逐漸不受控制,習慣在課堂中隨便走動,也愛說話嬉鬧,使得我必須花很多時間在管理秩序上,作業繳交狀況也很差,學校規定三年級以上每週應該交的三頁書法、週記和華文抄書,導生班所教的數量卻寥寥可數,其實作業量真的不多,但就算嚴厲催促過了,甚至是體罰過了,很多同學看起來還是毫不在乎的樣子,尤其是年紀較長的學生,雖然這些問題是預料中的,但還是希望能夠慢慢有所改善。
再三思慮之後,決定向校方反映自己教學上的問題,希望能改教年紀較大的學生,最後確定與五年級的老師交換,因此這週開始擔任五甲班的導師,兼任五乙班的華文課以及三年級的弟子規課程。在與原本帶班的康老師交接過程中,已了解目前的課程進度以及作業內容,也對即將碰到的情形有了心理準備,包括缺曠課、缺交作業的情況,以及在行為舉止上需要特別注意的某些學生。接著,即開始這週的教學工作,堅守「第一堂課相當重要」的信念,也聽取校內其他老師的建議,在第一堂進行自我介紹,並且擬定了課堂規定,秉持較為嚴肅的態度,為了讓往後教學能更為順利,希望學生能夠遵守自己的原則,不要一開始就流於隨便。
五年級兩班人數各為三十四、三十五人,三愛班則有四十九人,班上學生的年紀參差不齊,就五年級來說,從十歲到十七歲都有;三年級則是有九歲到二十二歲的學生。學生人數多,年紀範圍廣,加上又要擔任導師,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對自己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
本週預定的進度,華文為第十一課〈天資與聰明〉,內容包括生字、重要詞語、課文講讀以及造句練習;弟子規則是從「長者立,幼無坐」接續下去。剛開始備課感到相當困難,原因在於對於各個學生的程度還不夠了解,再加上華文課本內容的大部分詞語都屬於中級以上,思考如何解說與應用需費很大的功夫;而弟子規屬於生活指導文學,主要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以及生活中應有的禮節等,雖然每則篇幅短小,皆為三字一句,但字詞艱難,實際上就像是一篇文言文的縮減版。總結來說,面對這兩科,備課方式都與原先在系上實習有很大的不同,還需要逐步調整,希望能找到適合學生吸收的教學方式。
這週學生上課情況大致上良好,或許是一開始已將課堂規則說得很清楚,課中雖偶有吵鬧,但很快即能安靜下來。由於學生人數眾多,還無法逐一牢記他們的姓名,因此希望能與學生有更進一步的接觸,用以評估程度,調整教學的步調。此外,為了下週六的書法和硬筆比賽,這幾天特別把班上參賽的學生留下來練習,希望他們能夠有好的表現。
全新的正體中文 WordPress 網誌 全球華文網教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