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學校的課程中曾學過六書教學,沒想到六書隨即出現在學生的課本中,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也能實際操作。
課本中主要包含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在講解象形與指事時,我多半先以甲骨文說明,將字畫出來,學生看得目不轉睛。而當我從甲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楷書一路寫下來時,他們的表情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直說:「好神奇喔!」讓學生看見文字演變的過程,能對文字加深印象,更容易記住。講完象形之後接著解釋了一下指事的意思,隨即舉例。先以「上、下」為例,讓他們了解這兩個字是如何而來的,他們也能了解說明時(在象形字上加上一些符號或筆畫)所說的符號、筆畫的意思,另外也介紹了刃、凶等字。
會意的部分則使用課堂上練習過很多次的「休」字作為開端,先請一位學生上來畫一棵樹,再請他畫一個人在樹下睡覺。先以圖片呈現,再轉換成文字,讓學生更容易記住。而形聲則先以「鯉」字說明其形符與聲符,再請學生試著分析各個字中的形符與聲符,並試著說出其屬於上形下聲、左形右聲等等。
在教六書的過程中,將所學運用至課堂中,帶領學生從圖畫進而到文字,學生感覺到漢字的樂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亦助於記憶。由於學生的母語並非華語,在教學過程中舉的例子多半較為淺顯易懂,讓他們大略了解象形、指事、會意與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