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敗

    「老師,關於下禮拜三年級的課程要做什麼呢?」「喔……複習這個」「這個?」我眼愣愣地看著那張紙,過了許久才醒悟般點了點頭,心想:終於要來了嗎?

    回去後,我開始陷入沉思。

    在那張紙上,是「句子重組」、是「圈詞」、是「聽寫」。老師話好像還在耳邊迴盪著,像是要吹促著什麼,又像是要安撫著什麼「所以……我要讓他們做這個練習,要出考卷嗎?」「都可以呀!你也可以出這樣子的,然後看看他們的程度」是嗎?要這樣子嗎?我開始迷惘了、開始墜入天人交戰的無限循環中。無考試、無作業這個條例已經實施已久,甚至已經深植我心,本能地就讓我想往遊戲方面發展,因為我也相信遊戲中學習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甚至更能引起學生的專注,但是也如同老師說的,「平常阿……就是一直玩遊戲啊,偶而給他們做做練習讓他們靜下來也不錯」而且,遊戲中難免會有親友團的支持,這樣就很難了解個別學生的吸收程度如何了,再說,面對逼近的期末考試也的確需要一點時間準備。

    因此,我決定折衷。一開始,先讓小朋友做圈詞的練習,這是我花了一些時間從課本裡設計的題目,等大家都完成了,當場公布答案加深小朋友的學習印象,接著,再利用之前做的字卡進行排句子的遊戲。每人皆可拿到一張字卡,仔細聆聽老師所說的句子,若有唸到自己手上的字立即到台前,並和其他同學一起站立排列。「會很順利的」我這樣想,但是又有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

    「老師,好了!」「這麼快」這比我預估的時間還快幾十分鐘啊,「幸好有準備第二個小遊戲」我安慰道。然而當他們拿到字卡,另一個問題不知不覺就浮現了,可能以前有老師玩過其他類似的遊戲,所以他們腦袋開始自動進行尋找同伴的遊戲,例如「月」就要找「亮」。為此,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重新解釋。然而,小朋友似乎仍有點茫然,即使到了台前也沒有通力合作排好,必須我自己下去幫忙,再過一陣子,小朋友覺得無趣便開始各自嬉戲,而此時也要下課了……

    我像一隻挫敗的公雞回到辦公室開始思索其間的問題。主要是圈詞對他們來說太簡單了,在跟老師確認過後,才知道原來他們每課都會練習,這跟我原本預估: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所以需要點時間摸索不一樣,看來在設計上還是要多跟老師做確認,以免出差錯。第二,字卡的數量與人數不符,也就是說字卡太多以致於我每次念句子前,都要先把手上多的字卡換給一部分小朋友才可以進行,這樣不僅拖延時間,也容易讓小朋友失去興趣。「有必要重新設計活動。」我喃喃唸道。

    所以,最後圈詞仍然保留,我想做為一個開始前的暖身,接著再複習第八課的幾個句型熟悉熟悉為接下來做準備。等大家都了解了,才發下重組句子的練習單讓小朋友試試身手,也順便檢視自己哪裡還有遺漏。很幸運地,這一次,順利過關!也讓我了解到以前課本裡的一句話,「課堂是變動的」,所有的課程都需要歷經不斷地修改才能臻至完美,一個教案被修個34次實屬正常,如此,也才更適合小朋友學習。

   「老師!有幾個?」「14個喔」「哪裡?」「這裡啦」「什麼?」小朋友嘰嘰喳喳地討論的樣子看得我都樂了。如果說有誰可以讓我一直苦惱又心甘情願,一直開心又繼續煩惱,那一定就是你們了!加油!

 

 

 

蛻變之刻──我覺得……

    就是這個禮拜,我們改變了政策、也揮別將近三個月的教學習慣。

    在一次深入對談後,學校老師和我們達成共識:此後將以課本內容為教學的材料,而不再是我們自己選擇主題當作教學目標。會這樣做主要是希望我們能與這裡的老師們有更多的交流,透過課程內容的安排與討論,我們更能發現彼此的想法,也才會激起不同的火花。這對於小朋友而言是件好事,因為將能一次得到兩位老師一起絞盡腦汁的成果,而就老師方面,我們對於自身教學上的優缺點也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與反省,將有助於自我本身的成長。

    這個星期和老師討論後,決定要複習暨大《中文》第八課的內容。其實課程已經上完了,但是需要再進行簡單的複習讓他們勾起回憶,因此希望我能負責這一塊,而老師則帶領進行練習簿上的習題演練。回去後,我想了想,我決定讓他們操練排列句子,因為生詞已學完、課文也背過了,對於由生詞衍生的排列組合,我認為更能讓小朋友了解其中的奧妙。首先,先帶著小朋友掃過一次所有的生詞,請他們分辨相似字並給我一個句子,接著,再利用之前已經做好的字卡進行遊戲。全班分為兩組,一組派大約45人到台前的桌子,聆聽老師說的句子,找出相應的字卡並貼到白板上,最快完成者即算成功。

    整體實施下來還不錯,是值得沿用的方式,不過,在想句子的時候的確花了我很多時間。因為不想直接使用課文的句子,學生已經背誦過後就容易直接憑記憶搜索而不是聽我說的句子,這樣就練習不到聽力了,也代表著我需要用極少的生詞創造出有意義的句子,是一件大工程啊!我想,下次也許可以加入不一樣的字,不一定要侷限在課文裡,只是這就需要寫在白板上告知他們不用找。而在遊戲之間,也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就像當遊戲開始沒多久,有一組一飛快的速度完成挑戰,但另一組卻遲遲不見字卡,我就開始納悶:應該不會這樣吧?我在選人時都要搭配程度好跟程度不好一起。後來他們告訴我,原來是找不到字卡,也就是桌子上根本沒這個字,這下子就麻煩了:那應該要如何加分呢?所以我想儘管對字卡有著無比的信心,相信在製作的時候不會有錯,但下次在進行遊戲前,最好還是要檢查一下,或者自己先試玩一次,才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而在複習生詞的時候,我也發現小朋友對於相似字的辨認有點困難,也就是說如果有長的很像的字同時出現時,他們就容易產生迷惑,甚至會混淆。因此,我覺得以後可以多多練習這一塊,加強他們對字形的認識。

    「好!用『覺得』給我一個句子」

    「我覺得很高」摁,我點了點頭

    「我覺得很遠」「可以」

    「我覺得很多」「對了」

    「我覺得我是人」「……」啊啊啊啊啊……同學你嚇到老師了……

 

 

 

 

紙上遊戲

    「我來下載吧!」「快!聽說4比較好玩」「真的嗎?它出到幾代了?」偌大的桌子上,只見一群台灣人圍著筆電七嘴八舌地討論兒時的記憶遊戲──大富翁,沒錯,正是「大富翁」。為什麼會選大富翁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所占記憶體空間不大,又能多人進行,最重要的是這項遊戲非常殺時間,很適合當作閒暇之餘的娛樂。然而,就在我們歡欣鼓舞地慶祝找到載點時,才發現下載需要大量的時間,而好巧不巧我們肚子又剛好鬧空城計,因此只好將這次的計畫作罷,不過,卻也因此讓我想到:是不是可以把課程加入大富翁的元素呢?

    上網搜尋一下資料,發現已經有許多前輩已經做過類似的活動,而且學生反應也相當熱烈,是值得參考的一項做法。正當我興沖沖地開始著手準備時,我才驚覺這可是一大工程啊!首先是該採用哪種形式呢?秉持著環保的概念,本希望是直接畫在白板上進行,但這樣一來得花許多時間畫白板,這段時間小朋友早就不知道跑去哪裡玩了,因此行不通。如果使用PowerPoint呢?這項方案的隱憂是我擔心小朋友會因為想看清楚銀幕而不斷衝到台前,而且語言教室的使用主要是四到六年級,三年級得看其他班有沒有使用才能決定,也有一定風險。思前量後,我決定使用畫海報的方式作為這次活動的媒介。但是真正的難題還在後頭:題目該從哪裡找呢?到底要多少題目才合適?節奏又該如何掌握?一沒經驗,二沒時間的我只好硬著頭皮從過往的記憶和想像中搜刮出一個雛形,再搭配另一位台灣同學的幫忙才將這次的課程準備好。

    為了解決時間搭配的問題,這次活動採用積分制,這樣就能多繞幾圈、多玩幾次。其次,題目的設計及形式採用課本裡的練習題當作遊戲的資本,既可以讓他們玩樂,也能讓他們複習,如此,才不會淪為前輩們所說的「上完課,只記得玩……什麼都不記得了」。全班先分若干組,準備好磁鐵後即可進行,下課鈴聲前510分鐘才告一段落結算分數。

    實施下來的結果,小朋友都相當投入,反應也很好,是可以繼續沿用的一種模式,只是仍有些問題要再注意。例如分數加減的掌握就是小朋友很在意的一點,因為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周詳,導致有些難的題目加很少分、簡單的題目卻加很多分。第二是為了讓遊戲更有趣味性,所以也在其中放入「退後6格」這樣的設計,但是卻造成有些組別一直卡在某個地帶跨越不過去,是要再小心的部分。還有很多細節,像台上小朋友答不出來的時候該怎麼辦?如果同一組幫忙,必然引來另一組的不滿,會不斷跟你說「他不會,不公平」如果換另一組回答,也就等於這組有兩次回答機會,容易造成分數傾斜的狀況,就常產生某一組別鬥志盡失而不想玩,因此這之間的拿捏要再想清楚。而且,如果要畫海報,也相當建議可以和其他老師合作,讓這張紙可以不斷地使用,創造出更多更高的價值,而不是用一次就丟掉。

 

    「誰要?」「我!我!我!」一堆小手瞬間舉起並投來期盼的眼神「好!你來」我抱歉地笑了笑,指了指其中的一位小朋友。大富翁、翁富大,願你們都是人生中的翁富大,華語世界的大富翁。

第一次代課

    「敬智!我有事情要到Lampung,你可以幫我代課嗎?」一位老師兩眼閃著精光,期待地問著我。

    「好哇!那我要上什麼呢?」想都沒想就點頭接下來了,一來是不希望那雙發亮的眼睛透出失望的神情,一來也真的是因為那段時間剛好沒課,互相幫忙也沒什麼

    「我跟你說,你就……這樣你會不會很累啊?這麼多堂課?」老師擔憂地看著我。「哈哈哈,沒問題的,反正也只有一天這樣,OK的!」我連忙拍胸脯保證。於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代課就這樣上演了。

    其實認真算起來我真正代的只有二年級一堂課而已,其他的都用調課的方式解決了,只不過剛好都集中在同一天,才會讓課表看起來有點驚悚。根據老師的進度,這次的課程主要是希望上「V+什麼」、「很+Adj」、「跟我+V」等課本上的練習。老師建議我可以讓小朋友分成若干組,再讓他們思考討論並寫下答案在練習簿上,最後再收回簿子批閱即可。回去後,我想了想,在腦中大致模擬了一下情況,依然覺得仍須修改。我認為並非所有學生都能進行這種類推的活動,倘若學的生詞不夠多,這樣的活動仍對他們顯得吃力,很可能會造成學生沒興趣而開始在旁玩耍。因此,我修改成全班一起想例子,想一想有什麼是符合的,如:「吃什麼」、「玩什麼」、「看什麼」、「很大」、「很冷」、「很長」……等,如果想不到就由我來補充提供,學生再將之謄寫在練習簿上即可。等到大家都熟悉後,為了再更加深印象,當然要玩點小遊戲。遊戲靈感來自於台灣節目常會玩的「打拍子」遊戲,拍打雙腿為12,左右手為34。首先,先選56位學生站一直線,接著擊打拍子並套入剛剛的「V+什麼」、「很+Adj」,一人只能說一個並不得重複,直到有人出差錯遊戲才算結束。

    這次的活動,總體來說成效算不錯。不過時間掌握上仍需加強,因為有三個部分要上,我排的順序是先上一個、玩遊戲,然後上下一個再玩遊戲,結果導致我只上完兩個,另一個因為時間不夠而作罷。我想以後要先稍稍計算時間,應該要在一個項目花多久時間,或者最多不能超過多久才能避免類似情形發生。再者,是我收回簿子的時候發現有小朋友竟然沒寫幾個,或者直接空白。看到的時候是有點失望,在白板上我可是寫了很多例子啊!針對這個情形,雖然有點難過,不過我不怎麼擔心,因為我發現學生的練習簿是會打成績,因此有認真寫還是會得到回饋,沒寫的也會有相應的成績,所以,以後如果還有機會,就能以此提醒大家要認真書寫。又或者,我可以以組來分,最先完成的組別就可以加分?摁!這還得再多多思考。

    12為什麼」、「12吃什麼」、「12畫什麼」、「12……」「啊!老師!」全班一致地發出驚呼要我注意「好!好!沒關係!還有很多機會。」我笑了笑對想不出來的那位小朋友這樣說,並讓他回座位。看著他們開心的打拍子,我忽然有種錯覺,好像我還在學校附近的餐廳吃飯,好像身邊坐著的都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好朋友,好像我們還正聊著期中考如何如何,好像我們也是用手擊打著拍子並熱切地討論處罰方式……好像……好像……好像我仍在台灣。忽然有點想家。「老師!」我甩了甩頭,想甩掉這種愁緒,吸了幾口頓了頓說道:「來吧!從誰開始呢?就從你這樣……」可是我知道,今晚肯定不好過。

 

 

 

 

信、美工、作品之戰

    如果有什麼值得讓人洩氣的,那一定是老師站在教室裡,卻看見同學們對上節課的東西依依不捨、不肯「高抬貴手」,而很不巧地,那個人正是我,每個禮拜都要上演一遍的爭奪大戰。無論我好說歹說請同學們把上節課的作品收好,小朋友仍無動於衷地拿著畫筆繼續他們的偉大創作,甚至也會衝到前面拿來給我鑑賞,讓我著實哭笑不得啊!因此,無奈之下只好請上節課老師協助。只聽一聲令下,全班立刻把東西收拾得乾乾淨淨好似敵軍攻城般謹慎,這讓我不禁感嘆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效果大大不同啊!是我沒威嚴?有可能,秉持著不打不罵的學校政策,我的確很少處罰小朋友,而且也可能是之前受到的教育加上自己的想法,我總以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必強迫每個人都要做到那個的目標,只要他不干擾其他人,何不給他有選擇的空間?同學不收東西會不會是聽不懂我說什麼?有可能,又或者是聽懂了假裝聽不懂,畢竟如果我收好了旁邊同學都沒收,心裡一定不是滋味,所以乾脆就來個敵不動我不動的策略,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收拾」。看來關於這一塊,我得再仔細想想了!

    不過,這卻讓我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美工之於小朋友有著一種致命的吸引力,可以讓他們欲罷不能,課程也許可以加進這一塊。因此,左思右想想來想去,發現可以讓小朋友嘗試寫信。雖說現在科技發達,已經很少有人真的在寄信了,不過寫信的格式卻還是保留著,仍不可不注意。首先,先請小朋友一人準備一張紙,接著老師會在台上介紹寫信的注意事項,小朋友再抄下白板上的內容,等大家都好了就可以進行摺信紙、信封的教學,一封封的信就算大功告成了。

    而在進行過程中,還是有些問題要小心。原先的設定是讓小朋友自由發揮,想寫給誰、想寫什麼都可以,讓他們盡情發揮想像力,然而,可能是這次授課的對象是三年級,對於許多詞彙、句子的掌握力仍然不足,因此會睜大眼睛問我:要寫什麼?所以最後就改成同學照抄我白板上的內容了。還有一點就是小朋友寫字快慢不一,速度快的總要求我繼續下一個步驟,但是一來速度慢的會跟不上,若我等全部都好了,速度快的同學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玩耍了,因此,這之間的拿捏還要再加強。還有,進行摺紙教學時可能全班速度不統一或是我的教具不夠大,導致許多小朋友會衝到台前頻頻問我:這樣對不對?然後呢?我不會!當許多人擠到台前就導致後面的小朋友看不到,因此,就容易產生了一個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台前一群人拿著紙拚命的摺,下面的同學快樂地追逐,這是要小心避免的,因為有些小朋友只要沒跟上就容易放棄,就會開始在旁邊玩耍,如何兼顧速度又能抓緊他們的注意力是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老師這樣對不對?」搖了搖手上的紙,問道。我拿起來看了看,不是,是這樣在往內摺,然後……「老師!我的啦!」「好……好,等等」「老師快一點!」「好!」「我不……會」「好!我看看」我無奈地笑了笑卻也感到一絲安慰。如果、如果每次都是這樣的熱情,我會更開心的,又或許,哪天我也可以收到你們寫的信?即使是用拼音也沒關係的、沒關係的!

比一比

    這星期可說是印尼的重點日子,更精確地說,是這禮拜二(10/15)印尼的宰牲節,也算是一個過年。這天,學校放假不用上課,因此「無所事事」的我們便隨著「好幸福」餐廳一起去拜訪餐廳員工的家,沾沾過年的喜氣。一路上,果見到路上塞滿了大大小小的機車、汽車,還有幾頭牛在街上散步,熱鬧的氣氛滿溢出來,連我也不自覺地哼著小調,開始期待接下來的行程。過沒多久,就到了其中一位員工的家。那是一棟棟矮房構成的社區,蜿蜒的小路散布著碎石和雜草,說明了這是個還未高度開發的地區,也因此看到小雞和鴨子四處亂跑也就不奇怪了。主人看到我們異常的高興,紛紛與我們握手問好,這裡稍稍說明一下,可能是印尼的禮節,問候時,要伸出右手,而主人則會雙手握住,有時也會貼近臉頰或額頭表示歡迎。在一陣熱情的迎接,我們就興沖沖地跑到主人家後院摘椰子。只見主人拿著木梯架勢十足地靠在椰子樹旁,摸索一陣後,便駕輕就熟地爬了上去,說真的,今天還真是大開眼界,一個人爬上竄下這麼大棵、高挺的椰子樹如同撥香蕉一樣簡單,更有趣的是,他不只依靠雙手去撥弄椰子,偶而遇到頑固結實的還會用腳踢落,這自然看得我們嘖嘖稱奇,按相機的手指從沒停過。折騰過後,大家就移駕到客廳享用各式小點心和剛剛摘的椰子水及椰子肉,其實這裡有一個和我們很像的習俗,那就是到別人家做客,若主人精心準備許多東西,無論是否吃飽或喜歡,都要吃一點才不算失禮,當然,這麼好吃的點心我自然不會客氣,一個接著一個往嘴巴裡送,吃得不亦樂乎。聊了一下子,看看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便起身跟主人道別,雖然依依不捨仍跟大家說再見,往下一個員工家前進。今天,真是個有趣的一天啊!

    縱使有千百個不願意,也默念了一千遍「我不要上課、我不要上課……」,在睜開眼後發現世界依然沒有改變,我只能嘆氣接受這個可怕的事實。這次的課程是關於「比」的用法,除了在翻書時發現有許多形容詞帶來的靈感,還有就是常常在小朋友畫圖時,我不經意地說:「誰比較快?」、「哪一個比較漂亮?」而來的。一開始,先介紹比的用法,如:「AB高」、「AB大」等,接著再反過來看「BA矮」、「BA小」,讓學生感受順序排列造成意義上的變化。為了接下來遊戲進行順利,自然要先複習各個形容詞,如:大、小;胖、瘦;高、矮;多、少……等,等全班都了解後,就可以進行分組。將全班分完兩~三組,一組派一位到台前,緊接著聆聽老師要比的項目,如:「長」,學生就要將各自認為很「長」的東西拿到台前互相比較,由最適者獲勝。

    這次的課程就像洗三溫暖一樣冷冷熱熱。一開始,在教「比」的時候學生反應還好,但是在教形容詞時小朋友就有點按捺不住了,不斷頻頻跑到台前巴著老師說:「老師!玩遊戲!老師!玩遊戲!」我只好連哄帶騙請他們回坐,但等我一回神準備繼續上課,又有幾位開始四處走動遊蕩聊天,我只好繼續安撫,也加速進行課程情況才漸漸好轉。針對這樣情形,我想或許就是小朋友注意力還無法長時間專注一件事吧,必須要不斷有些刺激物才行。回想之前的課程就有發生類似的情形,在教課時小朋友有點心不在焉,等到玩遊戲才像醒過來般開始專注,這也導致不知道該如何玩的窘境或是常常敗北的現象。我想,是否在課程安排上要先教一點東西玩一點遊戲,再教一點東西玩一點遊戲如此輪番交替會比較好呢?或許之後可以試試。

    「好,接下來我想要比『胖』」小朋友聽完馬上一哄而散,而我還沉浸在得意之中,渾然不知剛剛那雲淡風輕的一句話將導致之後的慘狀。過不久,三位「重量級」的小朋友就被推到台前排排站,這時,一群小朋友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兼推銷「他比較胖啦」「老師!B組啦」「老師,他啦!」被弄得不知所措的我只好故作鎮定說:「好!我來看!」但是看了老半天,還是分不出誰比較胖,畢竟,除非差異過大,不然這種事怎麼可能僅憑目測就能判斷呢?這時,我又突發奇想,說:「啊!來!你們都穿幾號衣服:SML?」結果又是一陣喧嘩,「老師,他穿XL啦!」另一位也不甘示弱地大喊:「老師!他是XXL!」緊接著又開始出現「老師!他XXXL」、「他XXXXL啦」「XX……L」最後為了解決僵局,不得已我只好裝作很滿意地說:「大家都很棒,所以每個人都加分」「Yeah!」頓時全班歡聲雷動,卻不知是因為我挖了一個坑給自己跳。哎!看來,以後出題還得再想清楚一點,以免考倒自己。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老師,____老師在哪裡?」「我不知道,可能在上課吧!」「謝謝老師,老師再見。」「再見!」上面這一段看似普通的對話,卻給了我極大的靈感,不知道小朋友能不能區別這兩個「在」、「再」有甚麼不一樣?

    火速翻了翻課本,也發現課本的確也有提及,分別是第一課「在學校」和第四課的「再見」,笑了笑闔上書本,我想,這是一個好機會。當然,鑒於上禮拜的體悟,我決定再把之前學過的「休閒娛樂」拿出來複習一遍,如此不斷反覆練習、環環相扣,就算再怎麼遲鈍也會在無形中記起來吧,我如此想著。一開始,先問問小朋友這兩個字怎麼念、甚麼意思,解釋完之後再來個小測試。先選出兩個學生,接著請學生聆聽老師念出的句子,判斷是「在」還是「再」,接著用手拍打白板才算成功。等學生都理解完後,複習之前學過的「休閒娛樂」,如:打棒球、踢足球、畫畫、游泳……等,邊在白板上畫邊帶學生唸,偶而加上動作增加趣味。最後,進入遊戲階段。全班分兩組,每組派一位到台前,緊接著仔細聽老師說的句子並將之畫出,全班問:「你在做什麼?」老師:「我在____」全班問:「在哪裡?」老師:「在____」。

    實行下來的效果好壞不一,依照班級程度而定。有些班級幾近80%都能區分「在」、「再」的差異,有些則只有60%,需要多多解釋。接下來的活動也是,有些班級記得的比較多,就可以進行剛剛的活動;有些忘得比較多,就要全部重新來過,因此,活動也要稍稍修改,變成請學生來到台前面向大家,聆聽老師說的動詞並做出該動作,甚至有些忘得更多或比較害羞的,就要直接請他看白板,認出老師說的是哪一個動作。經過這堂課,我有了些許想法。同一個教案似乎不能適用於所有人身上,即使那個教案在另一個地方效果很棒。那該怎麼做呢?如果有三個同年紀的班級,難道要想三個不同的教案?我想了想,或許也不用。只要在想一個教案時,把學生程度較好及較差的狀況都考慮進去,有一個進階版或簡易版的作法即可,不過我想最重要的是臨場反應的能力,因為又有誰會預料到會發生甚麼情況呢?像這次就有學生畫得很快也很開心,乍看之下似乎懂了,但是有次我心血來潮指了指白板問一位學生:「他在做什麼?」結果學生吱吱唔唔答不上來,也就變成我之後每次都會問一樣的問題:「在做什麼?」、「在哪裡?」。我想,無論如何總得知道自己在畫什麼、做什麼,所以即使學生花了一些時間在台上,而台下已經開始感到煩躁,我也要求學生再跟我唸一次。

    「老師!besarbesar!」我愣了愣說:「什麼?」接著學生衝到白板指著我畫的球棒說:「chicken」一說完全班開始大笑,一時間我還以為來到了菜市場,「chicken!」「meat!」「besar!」我無奈地笑了笑,搖搖頭說:「不是,是棒球,跟著我一起唸:棒球!不是,是……

“我覺得很無聊”

    「如果我沒有腦漿爆掉,那一定就是頭殼崩解。」我手拖著下巴兩眼無神地漫遊,如此篤定地想著。

    算一算剩下的日子,還有十幾週,也就代表著我還要再摧殘那原本已經很小的腦袋瓜,進行高思維高難度高辨析的課程創造活動,我可憐的腦細胞啊!到底有什麼是吃了會增強腦部運轉的啊……不行,再這樣下去我就算有無限的靈感也會有枯竭的一天,一定有什麼是我可以借助的。於是,課本就成了我新的教案來源。會想要使用學生現有的課本,是因為這樣一來可以在現有學過的基礎進行會話,因為已經學過一點所以進行加深加廣比較順利,也是由於學校老師在使用課本時比較注重寫、讀,正好給會話課一個機會;二來是這樣也較有系統,依據課本的編排邏輯,或許能給學生一個循序漸進的內容,當然,還有我的腦袋瓜……

    不過,當我重新翻了翻課本時,又開始苦惱了,「這樣的編排似乎沒有強烈的連貫啊……」我皺了皺眉咕噥著,像第八課學「你會不會說中文?」第九課換成「河水為什麼會流動?」第十課再跳成「我要種瓜」,如此,我該如何運用呢?「如果先從變換句子開始呢?」新的主題──「這、那」就產生了。首先,先介紹「這是」、「那是」的用法和差異,如,「這是書」、「那是書」、「這是筆」等。接著再加入所有格「你、我、他」,將句子拉長成「這是我的書」,或者也可以套用學生的名字進行造句「這是Justin的書」。等學生瞭解後,再將句子改成問句,如:「這是你的書嗎?」、這是「這是Kevin的書嗎?」。這時,也可以隨機拿起任一學生的物品,問另一問學生:「這是你的_____嗎?」提高學生專注力,也無形中灌輸這個用法。接著,將全班分為兩組,再各選出兩位上台面對白板。然後走下去拿學生的東西,請台上學生運用教過的問句「這是____的書嗎?」猜這是誰的,猜對才算過關。

    我原以為會很順利,可惜我錯了。當兩位學生在台前猜是誰的物品時,同組的組員就會忍不住一擁而上,把台前擠得密不透風,即使我不斷請同學回去,過沒幾分鐘,一樣的情況就會再度上演。更糟的是,同組成員會提示(甚至直接說出這是誰的)而引起另一組的不滿而吵架。還有一點是,我時間估得不好,因為一堂課有70分鐘,這樣的課程內容不足以撐完全部,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是課程內容過於簡單,畢竟,這已經是他們學過的東西再加以變化的,偏偏剛好中文從肯定句到問句也不大難,也就造成現在這樣的窘境。我想,之後若要繼續從課本取材,一定要考慮到難度的拿捏,加入新的元素,才能讓學生感到新鮮的同時,也能體會句子排列後意義的變換。不然,當學生覺得煩悶,就會開始四處走動、聊天,這時再請他們回坐可就得花不少力氣了。

    下課了,我拖著疲憊的身軀,慢慢地走回辦公室,途中遇到一個剛剛教過的學生。我笑了笑問:「怎麼了?看起來不開心」她幽幽地頭起頭,緩緩地說:「我覺得很無聊。」那一字一句清晰地傳進我的耳朵,大大地撞擊我的心靈,縈繞在心頭久久無法消散。

    「對不起啊……下次我會弄得更好玩的……」我喃喃地說。「不是啦,他們本來就這樣……」她這樣回答著。或許吧,我心想,揮了揮手,轉身往辦公室的方向,嘴角卻不經意地浮起了一個苦澀的笑容,頓了頓,我推開辦公室的門走了進去。

語言的背後,是……

    一直有一個想法,或者更準確來說應該是疑惑,很想親自問問小朋友們:為甚麼你想學中文?

    被父母逼迫?還是這是身為一位華人的自覺?為了將來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是只是純粹跟著潮流走沒有特別的想法?我開始回想當初學習英文的目的。結果,只是很沮喪地發現,我也只是希望增強競爭力,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而已。小朋友也會這麼想嗎?這樣算很勢利嗎?「也不盡然吧……」我甩了甩頭,即使目的是希望增強競爭力,其意義也是希望能與人溝通無礙,甚至進階點可以了解一個語言背後文化的含義,才不會貽笑大方,如此應該也算是一件不錯的事,我這樣安慰自己。

    以這為出發點,這次的課程就希望能往「溝通」上面發展,於是在一個個令人想破腦漿的夜晚後,「買東西」這個主題就這樣誕生了。不過我卻遇到了難題,回想我在買東西的時候會說甚麼呢?不外乎就是「這個」、「那個」、「多少錢」,而老闆也大多只會說價錢,再多一點就是「歡迎光臨」、「下次再來」、「買一送一」,似乎沒有更多進一步的交談,這樣課程該如何進行下去?因此,我把腦筋動到已經上過的「量詞」,希望以此為一個輔助練習的效果。首先,先複習已學習過的「量詞」喚醒基模,如:「個」太陽、嘴巴;「顆」西瓜、芒果;「件」衣服、褲子;「隻」雞、老虎、大象……等。確定大家都學會了之後,再給予買東西常用的基本句式:A「請問你要買甚麼?」B「我要買____B「多少錢?」A___/千」,套用剛剛學過的量詞,就可以進行遊戲了。把全班分為兩組,一組派一位到台前預備,接著全班當A、老師當B,當老師說「我要買三件褲子」、「五百」兩位學生就要畫出三件褲子,並寫下價錢才算過關。

    其實,在課程的進行中,有一個令我驚訝的事情。我原以為「量詞」是已學過的東西,對學生來說應該早已經是駕輕就熟了,但卻恰恰相反,學生們還是有點茫然地看著我,只有少數幾位能回答出我的問題,這是一個甚麼現象呢?想來想去便得到了一個結論。因為這堂課的性質較像會話課,沒有一本專屬的課本,
所以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生產,這也就意謂著學生若不即時抄下、寫下課程內容,回家後也就沒有東西可參考了,除非課程內容剛好與原有的課本重疊,這也難怪他們會忘記啊!還有一點,原本設計的內容是讓兩個學生進行AB的對話,那為甚麼後來改成全班和老師呢?這是因為在實行時,我發現讓學生自行選擇要買甚麼東西時,他們反而會愣住以尋求的眼神看老師,而且屢試不爽,不得已才做了改變。這算扼殺創造力嗎?還是他們已經太習慣接收指令了?又或者他們還太小,根本就不足以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只能就現成加以變化?亦或這個課程所教的固定句式已經無形中箝制他們的創意?想想若不會這個句式,單用手比,老闆說完價錢後付錢,似乎也可以買到東西。看來還得加以思考這個問題。

    看到小朋友的臉,就讓我想到那時候的我,不禁猜想:我那時到底都在做些甚麼?考試吧,我猜,我苦笑了一下,「要不要玩遊戲?」「要!」「好,那現在從這邊到這邊是一組,從這……

不要考試之後……

    學生在學習上到底吸收多少,我想這是身為一位老師都會煩惱、頭痛的問題。用考試的方式嗎?這是最直接也最省力的途徑,但若是每堂課都有小考,學生的壓力應該也不小。用抽點的方式嗎?這也是不錯的辦法,然而,這樣也無法確保所有的人都學會,有一定機率的存在。因此,在考量到不給學生出作業、也無考試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將上星期的主題再複習一次,只不過這次換了另一種形式進行,期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語言環境的浸染而達到我們所想要的目標。

    首先,還是與上星期「顏色、形狀」的主題一樣,只不過不同的是,這次先請一位同學帶自己一樣東西上台,然後再隨機點另一位同學回答這是甚麼?甚麼顏色?甚麼形狀?結束後,再由剛剛回答的同學帶東西上台,如此循環下去。會想要這麼做,是因為同學點同學壓力比較小,而且也可以促使他們不得不上台開口說話,最重要的是因為不知道會點到誰,因此能提高整個班級的專注力。接著,再將全班分成若干組,在每組前面擺一張桌子,聽候我們的指令。當我們說:「我要一個白色、兩個紅色的東西」時,學生就要從周圍的環境找出相對應的物品,並說出其正確的中文名稱才算成功。其實整個實行下來的結果,在學生的專注力上是很加分的,因為這是一個團體合作的例子,幾乎人人都可以參與到,然而,缺點就是之前碰到過的「公平性」問題。這是一個比誰最快的遊戲,所以每組收集好東西時,就會搶著要老師過去聽他們說,但是老師只有一位,有時真的速度相當時,就會很為難到底應該要去哪一邊。這就造成遊戲進行下來衍生了不少紛爭,即使老師已經進行判定,學生仍會爭執誰最快而吵架、打架,這是要特別注意的部分。像之前就有發生學生因為不滿判定而爭執推擠,這時身為老師也只能安撫學生情緒,並強調自己的客觀性,同時也要求學生遵守遊戲規則。

    其實,同樣的主題會想要上兩次還有另一個較私心的理由。因為第一次在上的時候,發現學生竟能正確地說出顏色、形狀的英文卻說不出中文,在大嘆可惜之餘,便決定無論如何都要讓學生學會這幾個字。

    「我要一個白色、一個綠色的東西」當我下達完指令,又有一群傻傻的學生源源不絕的塞給我他們所有能看到的白色、綠色的東西,我無奈地笑了笑,心想:不是應該放在桌子上,然後叫我過去看嗎?再仔細看了看手中的物品,我想,他們並不傻。至少他們拿對了顏色,至少他們有做到我所想要的,至少他們開始動起來了。如果這股傻勁維持下去,小孩們,你們的未來無可限量。